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民和:杏儿沟里的绿色憧憬
来源:    时间:2020年11月02日    

  参加义务植树的师生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通讯员石延寿报道)10月26日上午,走进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最南端的杏儿藏族乡,零零星星的秋色点缀着日扎山下植被脆弱的这条大山沟。

  站在杏儿乡政府的门口望向对面的荒山荒坡,一处当地人叫“可尔尕”山坡上并立着三块巨型宣传牌,左侧牌面上印着“守护绿水青山,拒绝破坏生态,促进民族团结”十五个红色大字,右侧牌面写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而中间牌面上印的是五个红色醒目大字——民族团结林。

  而这里也真是杏儿藏族乡党委、政府下定决心要打造一片千亩生态林的地方。

  四五年前种下的山杏树已经成林

  杏儿乡是民和县唯一一个以藏族为主的民族乡,这里山大沟深,树木稀疏,植被脆弱。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杏儿乡各族人民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每年的义务植树劳动,勤劳的杏儿人民几乎全民上阵,年龄小至十多岁的初中学生,年龄大到七旬老人,哪怕是帮助栽树的人们扶一下树苗,也哪怕是为山上栽树的人们烧一壶开水,尽己所能,积极参与,为改善家乡生态环境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今年也是如此,在杏儿乡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全乡包括乡村干部、师生、各族群众共1000余人参加了秋季义务植树“大会战”,共补植补栽山杏树苗6000余株。

  接到乡上开展义务植树劳动的倡议后,大家扛着铁锹、带着馍馍和水杯,一大早就赶往指定的植树绿化区。尽管哦哇村村民到植树现场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但他们并没有因路远而缺席,还是带着劳动工具和午餐赶来,栽下了一棵棵充满绿色希望的小树苗。

  一名藏族老人仰望着亲手栽下的这棵山杏苗,眼神里充满绿色期待

  在植树现场,有一位身着藏服、头发花白的藏族老奶奶,她叫卡利木措,今年71岁,是杏儿乡大庄村的贫困户。因为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尚未回来,所以接到义务植树劳动的倡议后,也她就带着铁锹来到植树现场,力所能及的尽了一份公民的植树义务。尽管拖着带病腿脚到山坡上植树有些费劲。

  这位老人说,娃娃和媳妇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就剩她一个人,村上大家都来参加植树劳动,她不能坐在家里,所以也来到山上和大家一起栽树。

  因为老人年级大了,所以她的任务就是帮助植树同伴扶树苗,或者培土。即便是一个扶树苗的轻微活,也深深激发了植树现场很多人的干劲。在和植树村民聊的时候,他们说,人家70多岁的老人都来参加义务植树,我们再不使劲栽树,心里也会愧疚的。

  乡村干部、学生、群众共同栽下一棵民族团结树

  在植树现场,村干部、党员都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胜利村党员安旦周,先挖坑,然后一手扶树苗,一手拿铁锹培土,最后用脚夯实,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安旦周表示,杏儿这地方树木少,生态环境差,现在乡上每年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确实是个好事情,是个造福子孙的后代民生事情,村民们都非常支持、热情参与,将来这里树多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就变得越来越好了。

  当日参加义务植树的大庄村党员段周本也证实了杏儿人民参加义务植树的一腔热情和行动自觉。他说,这次到山上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的事情,他根据乡上的倡议,植树前一天就在大庄村村民微信群里发了一条参加义务植树的消息,第二天植树现场就来100多个村民,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余人。

  义务植树现场

  植树造林是造福后代的千秋大业,作为民和县唯一的民族乡,也是全国的民族团结先进乡,全乡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部署,从2015年开始,就年复一年狠抓植树造林工作,2015年至2016年全乡共完成义务植树800亩。

  从2017年开始,该乡又在乡政府对面山坡上定下了打造1000亩生态林的目标,四年来,这里已经栽植了10万株山杏苗。

  义务植树现场

  植树非“植树”,保活才算数。据杏儿乡乡长乔树斌介绍,为了保障树苗成活率,杏儿乡党委、政府先后投资24万元,拉起了总长度7公里的网围栏,修建了蓄水池,修建了3.5公里的造林用路,埋设了5000米长的通水管道,安排4组护林员轮流管护,每年还购买大量的优质树苗,全力保障树苗成活率。

  由于管护措施有效,这里前几年栽植的好多杏树苗稳定成活。在秋末冬初的季节里,那零零星星挂在树枝上尚未成荫的金黄色的山杏叶,便是对杏儿人民为生态建设勤劳付出的回报。

  尽管,这个山坡很干旱,但杏儿各族人民已经拿出了一代接着一干的决心。相信,多年后的金秋季节,杏儿人民年复一年散落在这里的滴滴汗水,一定会孕育出一片金灿灿的好秋景。

  参加义务植树的群众

  参加义务植树的僧人

  参加义务植树的群众

  参加义务植树的民警

  参加义务植树的医护人员

  参加义务植树的乡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