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高手在民间”。这不仅仅是对民间艺人的赞扬,更是对民间艺人踏实创作、精湛技艺的肯定。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民主村就有这样一位艺人,他叫乔吉福,已年过五旬。多年来,他凭着小时候针线活的酷爱和基础,目光盯紧将要消失的土族服饰,四处学习、潜心研究、疯狂创作,为圆一个复古土族服饰、传承土族服饰文化的梦想而奋斗。

乔吉福精心缝制的土族服饰

乔吉福给笔者讲述土族服饰文化
儿时的酷爱 为复古土族服饰打下基础
农闲时节,除了家务,村里的女人们也没有多少农活可干,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或坐在廊檐下,或坐在门前柳树下,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寒暄交流。但这中间还有一个人,那一定是乔吉福。
现年51岁的乔吉福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家中兄弟姊妹共七个人,排行老五的他从小就特别钟爱针线活。
虽为男孩,但小时候乔吉福的爱好、习惯跟女孩一样,特别文静、不调皮,是妈妈眼中的乖儿子。陪妈妈烧火做饭、洗衣擦橱,和姐姐们一起跳绳嬉戏。母亲、姐姐们做针线活,他则坐在旁边,边问边学,村里的大人们都叫他“阿姑儿”。(土语为“姑娘”的意思)慢慢地,在父母、姐妹们的帮教下,乔吉福的针线活越做越漂亮,就是在同龄的女孩当中,乔吉福的针线活一点也不比她们差。荷包、护巾、刺绣等,乔吉福做得有模有样,得心应手,得到了村民们的称赞。
回忆儿时的童年生活,乔吉福脸上写满了笑意。乔吉福高兴地说:“小时候,就是非常喜欢做针线活,也有灵感,妈妈、姐姐们只要一教,我再学学,不一会就学会了。”

乔吉福正在精心创作

乔吉福精心缝制的土族服饰
一次婚礼 坚定复古土族服饰的信心
2015年冬,乔吉福的侄女出嫁了,村民乔吉福前去贺礼恭喜,理应高兴才对。但乔吉福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而心里悲伤极了。原因是侄女穿着西服、婚纱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让乔吉福又忆起30年前村庄里男婚女嫁的情景,在那时,结婚的青年男女都穿着土族的服饰,新郎新娘更是头戴精美的头饰,上穿翠绿色的七彩衫,下穿镶有绣花边的红色百褶裙,显得格外雍容华贵,显现出一种婀娜多姿的风情神韵,真正展现了土族源源相传的服饰文化。
为了把土族最古老的服饰文化传承下来,乔吉福下定决心,开始了他的研究学习创作之旅。他率先从土族的变迁史开始学起,深入学习了土族的来源与变迁,并通过相关土族史料中的服饰照片,认真研究了土族服饰的发展变化、颜色禁忌等,并三次深入内蒙古学习了土族发展变迁史。同时,向村里的长辈请教,和老人一道,从制作方法、颜色选择、尺寸大小等方面深挖土族服饰的相关细节。
一边学习,一边亲手创作,凭着小时候娴熟的针线技术,如今,他已赶制了10多套土族服饰和头饰。看着庄重、美丽的土族服饰,前来观看的村民马兰英惊讶不已。马兰英告诉笔者:“现在做土族服装的也有,但与这真没法比,这服装真正展现了土族服装的精美和庄重,穿起来肯定漂亮。”

乔吉福精心缝制的土族服饰

乔吉福精心缝制的土族服饰
疯狂创作 传承土族服饰文化
“凤凰点头裙子飘,三寸金莲显婀娜。”这里的“凤凰点头”指的是土族头饰的一种,早期的土族头饰主要有“金花头饰”和“凤凰头饰”两种,是土族妇女在节日盛装时所戴的头饰。其形状为在帽顶上连缀一个片状底座,座上装有银丝弹簧,弹簧顶部为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饰件,戴在头上行走时,弹簧不停摆动,凤凰随之摇曳,似在点头,故称为“凤凰点头”。
乔吉福的母亲就有这样一件头饰。在缺吃少穿的年代,乔吉福的母亲本想把这件头饰换成粮食养家糊口,但每次拿出去卖,乔吉福总是哭闹母亲,执意要留下头饰。在乔吉福的多次哭劝下,头饰终于留下来了。母亲去世后,头饰相应地留给了乔吉福。如今,乔吉福还完整地保存着这件精美的头饰。
服装和头饰是相搭配的,只有协调搭配,才能真正展现土族服饰文化的魅力。为此,乔吉福创作土族服饰的基础上,还多方搜集资料,向村里的老奶奶请教,依照母亲留下来的唯一的头饰样品,精心开展恢复土族头饰的工作。为了尽可能做到逼真,乔吉福还自筹近三万元,从古董市场买回了银耳坠、玛瑙等土族头饰品,做成了十件头饰品。

乔吉福向笔者展示自己制作的土族头饰

乔吉福精心缝制的土族服饰
乔吉福拿起修补好好的头饰,一边给我们讲解,一边说:“这些都是用银子做成的,这幅头饰是我母亲留给我的,其他的都是我从古董市场上买来后做成的,每到纳顿等盛大节日,女人们戴上它,穿上节日的盛装,走亲访友。”
乔吉福还告诉笔者,他已从小商品市场上购买了粗布麻料。下一步,将尽快赶制土族群众平时务农时的土族服饰,并发给村民,让村民们在平时的务农生活中也穿上它。这样,当游客经过村庄时就知道这是个土族存在。村里的年轻人也在潜移默化中重视起来,把土族文化传承下去。(作者:孟永宏)

乔吉福精心缝制的土族服饰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