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让基层稳下来;促帮扶,让困难群众站起来;抓发展,让村民富起来……
从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天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木家寺村第一书记、青海银行干部刘三多一头扎进木家寺村,进社入户,与群众谈心交流,倾听群众意见建议。与乡镇主要领导沟通交流,汇报全村工作重难点及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派出单位青海银行主要领导汇报驻村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单位的鼎力支持。三多书记按照确定的精准扶贫“三步曲”,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正奔赴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为全村189户村民的幸福生活努力着。
抓党建 焕发基层组织新活力
2015年10月份,刘三多到民和县前河乡木家寺村报到。走进村文化活动中心,空空的房间里零星摆放着几张桌子和两三条凳子,桌面上落满了灰尘。据村党支部书记刘海峰介绍,平时开会,都借用学校的会议室,这里还没有布置,所以一直没有使用。
面对眼前的一切,刘三多虽没有说话,但在脑海中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精准扶贫就从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入手吧。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三多把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道“菜”,摆在了村“两委”班子成员面前,提上了议事日程,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与乡主要领导谈想法、提建议。最终,在刘三多书记的亲自部署下,将党员管理制度,党员培训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许多制度做到了上墙,方便了村民学习。同时,联系乡党委解决了会议室桌凳、烤箱、碳等必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为以后正常开展学习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河乡木家寺村“第一书记”刘三多(左二)与村民交心交流
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刘三多来说,经常参加支部学习会、党员培训会等各类组织学习活动,但自己从未组织过学习活动。现在摆在他面前的不仅是参与学习活动,还要亲自组织、设计学习形式、准备学习内容等等,这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让刘三多犯了难。
为了让农村党员形成良好的培训学习习惯,尽快掌握中央、省、市和县委重要会议精神,了解精准扶贫有关政策,刘三多开启了“白加黑”的工作模式,白天走访调查,与群众交心交流,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掌握精准扶贫的第一手资料。晚上,利用书本、互联网等学习平台,开始了他的充电之旅,系统地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市、县委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并积极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家党员,群众代表,通过召开座谈会、上党课、专题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了扎实的培训学习,让村“两委”成员、在家党员快速掌握基层党建相关知识和省、市、县重点会议精神,了解精准扶贫相关知识,并动员大家在全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提出意见建议。
在家老党员刘福仓告诉笔者:“以前,我们也开展一些学习活动,但次数少,主要还是以念文件为主,讲的少,讨论的更少。刘书记来了以后,对学习抓的紧,学习次数多了,刘书记结合村里的情况讲的多了,讨论的多了,我们也积极参与,许多事情在讨论中就有了答案。”
据了解,在刘三多驻村半年多时间里,共开展各类培训学习活动10多次,参与人数达160余人。谈起基层党建,刘三多说:“只有让基层组织活起来,让广大党员动起来,才能发挥好基层组织的强大力量。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解决村里的实际问题,最终达到脱贫致富。”
促帮扶 扶困助困渡难关
临近年关,天气骤冷。刘三多已驻村一个多月了,在四十多天的摸底调查活动,刘三多已走访了98%的农户,基本掌握了木家寺村全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但走访中看到的一切深深地印在了刘三多的脑海中。
其中,印像最深刻的就是肖兴忠家和朱胡梅家。肖心忠,已年过七旬,儿子前年因肠梗阻去世,儿媳妇改嫁,现在爷孙俩相依为命,生活困难。朱胡梅,本人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行动不便,儿子肢体残疾,房屋建于六七十年代,修修补补,已快不能住人了。
面对眼前的困难,刘三多再也坐不住了。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派出单位青海银行主要领导汇报,争取得到单位的支持和帮助,献一份爱心,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最终,在刘三多的多次汇报、协调下,乡镇负责人看望慰问了困难户,给他们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派出单位青海银行及时召开党委会议,研究出台了《青海银行结对帮扶管理办法》,与木家寺村59户贫困户“结对成亲”并开展了帮扶活动,送去了价值达2.7万元的慰问金和慰问品。同时,刘三多还联系了省天诚羽毛球俱乐部爱心分队,共筹资7000元,给村小学11名小学生购置了过冬棉衣,课外读物等学习用品,拉运煤炭1吨,让11名学生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进村入户开展摸底调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要想让更多地群众脱贫致富,没有资金的支持、项目的带动、产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为此,刘三多充分利用出身在金融部门的优势,在金融扶贫方面下功夫、做文章,积极向派出单位青海银行主要领导汇报了驻村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但刘三多也清楚,青海银行针对的都是商业客户,针对农户的金融业务少之又少。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刘三多的多次汇报、协调、建议下,青海银行最终批准为联点扶贫村开发农户贷款产品,为结对扶贫村农户开展贷款业务,并在利息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谈及金融扶贫,刘三多说:“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村民们最缺的还是资金。目前,青海银行已经开发了农户贷款产品,工作人员正在培训中。下一步,将通过多种形式给需要资金的群众发放农户贷款,通过贷款扩大种养植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谋发展 齐头并进奔富路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要做到“精”和“准”,摆在第一书记面前的就是要扎实开展好走访摸底调查工作。只有吃透村情、了解群众,才能做到精准扶贫,才能进行靶向治疗。
为此,近半年的驻村工作,前河乡木家寺驻村工作组已开展了三轮走访调查活动。通过三轮的走访调查,最终确定全村共有贫困户59户232人,其中低保户10户36人。贫困户中需解决住房的有51户,需要产业发展的有37户,还有40多名年轻人需要就业培训……
村民严占福告诉笔者:“我媳妇身体有病,断断续续住了好几次病,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全花完了,我也不能外出务工,家里虽养了几只羊,但收入还是很少,我希望书记在养殖业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增加收入。”
最让刘三多头疼的不是养殖业、技能培训,而是51户贫困户需要危房改造。细心的刘三多算过一笔帐,国家对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是每户2.5万元,但无论怎么算,盖60平方的房子最少需要4万元,除去补助,每户还需资金1.5万元,要是让老百姓借下这笔款,这不是又掉入贫困的窟窿了吗?还叫脱贫吗?

驻村“第一书记”刘三多与驻村干部一道察看硬化路实施情况
每户1.5万元,51户需76.5万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刘三多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派出单位这棵长青大树——青海银行,争取得到派出单位青海银行的支持。在刘三多的软磨硬泡下,青海银行主要领导看到了刘三多精准扶贫的信心和决心,青海银行董事会最终同意给每户贫困户发放1.5万元的建房资金。
翻看木家寺村的脱贫攻坚计划,上面清楚地写着:完成危房改造51户,发展特色养殖业37户,硬化村道15公里,整修饮水工程1公里,修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修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增容木家寺村变压器,改造低压线路10公里……
谈起木家寺村基础设施建设,刘三多告诉笔者,这些都需要项目的支持。目前,项目已经申报完成,有些已经开始实施了。下一步,我们将再协调再对接,力争让项目尽快落地,发挥效益,真正实现整村脱贫。
让帮扶政策落地,让广大群众受益,让精准扶贫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这是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工作和决战贫困的归宿地和落脚点。决战贫困的冲锋号已在民和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响彻云霄,阔步前行。(作者:孟永宏)
慰问中,驻村干部与村小学生开展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