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民和工业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产业集聚、优化结构、延伸链条、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优化结构、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的发展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6.76亿元。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长18.6公里、投资3.65亿元的县城至园区主干道路可研已取得省发改委批复,施工图审查已完成,预计7月份开工建设;投资3.44亿元的水车湾火车站至工业园铁路专用线可研已完成,现进行环评工作,预计7月份开工建设;长1.5公里的磨湾子垣支路可研和设计已完成,现完成图纸审查等工作,6月份完成招标工作,7月份可开工建设;6万吨水厂(园区供水工程二期)可研已完成,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争取年内开工建设;第二回同塔四回供电线路、330 Kv 和110 Kv变电所各一座,正在与海东电力公司和省电力公司协调建设事宜;东区防洪规划可研已通过审查,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争取7月底前完成磨湾子垣部分防洪工程建设,确保2013年度汛安全。
二是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加快。2013年,计划实施项目26项,其中工业项目19项(续建13项,新建6项),基础设施项目7项。续建项目中,青海西部水电有限公司40万吨铝基合金大板锭项目二期前15万吨力争年底投产;青海铭德物流港项目已具备300万吨货物运输和仓储能力,10万吨太阳能光伏材料项目已形成5万吨的年产能;青海国泰盐湖化肥有限公司一期2万吨/年颗粒钾肥、3万吨/年硫酸钾镁颗粒肥项目已于3月份投产,二期3万吨/年硫酸钾镁复混肥,2万吨/年有机、无机复合肥项目年内开工建设;乐华冶炼公司3台矿热炉已投产,第4台炉子计划年内投产;鲁青饲料有限公司一期10万吨已投产,二期20万吨预计10月份投产;金圆水泥公司一期50万吨水泥粉磨站已投产;青海甲鼎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已投产12台矿热炉(天利4台、新宇4台、云峰2台、汇能1台,天健1台),另外7台5月份开始陆续投产。新建项目中,青海民和昌泰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氯酸盐、3万吨过硫酸盐项目、青海和兴炭素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炭素阳极项目、青海安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日处理30万立方米天然气液化项目已开工建设;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期年产15万吨优质高纯轻烧氧化镁及6万吨低硅低铁电熔氧化镁项目、青海民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新型燃气项目、青海中亚铝业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一期20万吨铝基合金项目已完成征地、环评等工作, 6月份可开工建设。
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团赴河南参加了“中博会”和“民和县桃花旅游节暨招商项目洽谈会”,其中,民和县桃花旅游节签约资金118.4亿元。不断突出政策优惠,彰显产业特色,重点推介公铁联运物流园、年产50万吨铝型材及铝制品、年产10万吨新型交通运输用铝合金挤压材、年产10万吨铝塑复合制品及万头奶牛养殖等产业关联性强、发展前景广的项目,着力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上下功夫。目前,以上项目还在招商当中。
四是征地拆迁工作取得新突破。根据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坚持“三到位”,即宣传工作到位、征地程序到位、款项兑现到位,积极推进工业园征地工作。截至目前,完成东片区463亩土地的丈量登记工作。另外,管委会积极着手制定马场垣片区香水、马聚垣、磨湾子三村及史纳、香堂片区征地拆迁方案,现已开始进行调查登记工作。
今后,我们将积极争取省、地相关部门支持,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项目落地平台,以构建两翼齐飞新格局为引领,努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力争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2.7亿元以上。
一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加快工业园主干道、铁路专用线及污水处理厂等19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尽快建成投用磨湾子垣两条支路、磨湾子垣部分防洪工程和垃圾处理厂,并积极申报争取物流园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完善园区功能设施。
二是进一步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入园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早日投产发挥效益。充分发挥青海甲鼎铁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的整体优势,推动铁合金行业转型升级。重点争取西部水电公司年产40万吨铝基合金大板锭项目二期25万吨一组7.5万吨、甲鼎公司7台铁合金矿热炉项目年内建成并投产运行。昌泰公司年产5万吨高氯酸盐和3万吨过硫酸盐项目年内力争完成基本框架。全面加快25万吨炭素阳极项目、15万吨轻烧氧化镁和6万吨的氧化镁粉磨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的青海民丰新能源公司年产30万吨新型燃气、总投资1.8亿元的青海安泰能源公司LNG等项目。
三是进一步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严查环境违法行为,指导企业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废石、废料等工业废物,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有效降低能耗。(编校:陈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