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青海新闻网】民和打造全省最大的果品基地纪实
来源:    时间:2013年05月23日    

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的春天总是首先在素有“东大门”美誉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绽开。就在清明之前的十多天里,当高原上大多数地区还处在冬的残余中时,这里已是桃花红,梨花白,一地花香了。

  和气象意义上的春天相吻合,民和县在发展高原现代农业方面也早早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民和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旱作农业的新路子,示范园区引领现代农业迈向新的春天,而以大果樱桃、优质核桃、鲜桃及杂果种植为主的8万亩经济林则撑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4月2日,当我们驱车赶往位于湟水河南侧的松树沟乡时,我的脑袋里充满了对这个乡名称的好奇。松树沟,或许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曾经布满了松树。但在今日,它只是湟水河沿岸的众多沟岔中极为普通的一条,既没有茂盛繁密的松树,也没有潺潺的流水。两面的山坡上看到的只是一簇一簇粉色的杏花,那是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结果。

  但就是这样一条普通的沟岔乡镇,也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改变了模样——条件较好的2180亩水浇地全部种植了大果樱桃。

  从去年开始,县农业、扶贫等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在胡拉海村成功种植大果樱桃800亩,今年又在崖湾、松树等村相继种植了1380亩。放眼望去,十里松树沟,一川樱桃树。

  在崖湾村靠近公路的一块土地上,一株株樱桃树苗定植成功,初露生机,有的枝桠上甚至悄悄发出了嫩嫩的芽子。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为保证苗子的成活率,农业技术人员没少花功夫,从苗子的选购、培育,到定植、剪枝,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姚雪红主任介绍,这些都是从山东等地引进的优质苗子,两年能挂果,三年后就可以进入盛果期了。盛果期的樱桃树每株可以生产15公斤果实,按现在市场价每公斤20元人民币计算,每株树就可以产生300元的经济效益,而每亩土地按栽植56株树苗算,那么一亩耕地就能有15000多元的收入了。15000元,相当于传统意义上20多亩小麦的收入!

  这就是大果樱桃的诱惑,对于民和县湟水河沿岸的松树沟、核桃庄等乡镇习惯了传统耕作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梦想,而且充满了挑战。姚主任告诉记者,现在这些地方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全县已累计完成5100多亩的大果樱桃种植了。

  “曾将烂漫照三川,活色生香谁与怜。柳边青帘堪问酒,水傍红玉白成泉。”这是清朝诗人吴斌在《三川杏雨》中描绘的三川春色。

  4月3日,我们沿着川官公路一路南行,车过甘沟乡,便进入了黄河岸边烟柳朦胧的三川大地。

  地处黄河北岸的官亭镇、中川镇是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农业区之一,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环境宜人,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省有名的瓜果之乡。

  “这里有上百年瓜果种植的历史了,特别是核桃。”县林业局刘渊主任告诉记者,“你可以随处看到百年老核桃树,那是先人们遗留的痕迹,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核桃产业做大做强!”据刘渊介绍,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全省最大的果品基地"的思路,县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联手行动,在黄河沿岸重点种植5000亩优质核桃。  在官亭,在中川,新耕过的农田里栽满了大拇指粗细的核桃树苗,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抽出了新芽。在这里,刘渊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这些核桃树三年挂果,8年就可以进入盛果期,这阶段每棵树能摘100公斤鲜果,按每公斤6元计算,一棵树就能有600元钱的收入,而在理论上每亩土地能栽42株这样的树,这样下来,盛果期的果树每亩耕地就能获得25000元-30000元之间的经济收入了。

  前景诱人。据民和县农业局陈洪局长介绍,仅去年和今年,就已种植核桃、大果樱桃、鲜桃等果品经济林达8万余亩。

  8万亩果品经济林,就是8万亩“摇钱树”。中川镇向阳村63岁的土族老人张进学幽默地把这些林子当做他和老伴的“养老林”。见到张老汉时,他正在地里种核桃,1亩左右的耕地里,有十几棵8-9年的树,它们已经进入盛果期了,每年能打二三百斤核桃。还有一些三年左右的苗木,长势正旺。还有一绺土地上铺上了白色的地膜,那是他和老伴当天种植的核桃,据说十五天左右就要发芽了。像这样的土地张进学家有10多块,大多数都种了核桃。随着果树一天天长大,张老汉的收入也越来越多了。张老汉一边精心侍弄着地里的苗子,一边高兴地说,10年后这些苗子都成大树了,我和老伴也70多岁了,全凭这些核桃树给我们养老哩。民和县所辖22个乡镇中,川口、马场垣、隆治、官亭、中川等13个乡镇的川水沟岔是果树栽培重点区域。今年,民和县深入推进“三个百万株”工程,进一步做大林果产业,力争年内新增特色果品面积2万亩,新增果品种植180万株,努力打造沿黄河流域核桃、葡萄产业带和沿湟水河流域鲜桃、大果樱桃产业带。据介绍,“十二五”末,民和县将用湟水河沿岸、黄河沿岸的10万亩水浇地来种植核桃、鲜桃、大果樱桃,总量达300多万株。这在大多数民和农民看来,无疑就是明天的绿色银行。而对青海来说,这300多万株果树上沉甸甸的鲜果就是一个硕大的“果盘子”。(作者:林玟均 尚众邦刘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