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民和县畜牧业发展亮点纷呈
来源:    时间:2012年10月30日    
今年以来,民和县坚持走畜牧业标准化、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统筹兼顾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奶牛、肉羊、生猪、獭兔、禽蛋五大主导产业,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畜牧业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亮点纷呈。
一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充分利用丰富的饲草资源优势,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强力发展规模养殖,采取政策引导、典型带动、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和标准化,通过项目扶持、招商引资和引导从事其它产业的老板投资新建规模养殖场,全县规模养殖场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全县已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124家,其中养猪场35家,奶牛养殖小区(场)4家,肉羊养殖场47家,肉牛养殖场20家,特种养殖场18家。其中今年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34家,投资达8050万元。同时,开展了畜禽标准化养殖场认定的申报工作,完成了青海广源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畜康养殖合作社等31家省级标准化养殖场认定工作。在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带动下,民和县畜牧业已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的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方式转变,并朝着现代畜牧业的方向稳步推进。全县规模养殖存栏占总存栏的比重达到52%以上,牲畜饲养量尤其是牛羊饲养量已处在全区前列。规模养殖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加快了全县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了畜牧业经济效益,已成为推动全县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活力。
二是饲草产业已具雏形。为了做好饲草产业这个大文章,将民和县打造成全省最大的饲草生产加工配送基地,民和县早规划、早安排、早行动,坚持“龙头带动、点面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草产业投入,提前做好设备购置、青贮池建设、配送中心和草粉加工点建设等饲草加工的各项工作。2012年投入饲草产业发展资金1447.5万元,其中财政扶持1072万元,企业自筹375.5万元。建立了绿宝、顺恒2个饲草加工配送中心;以鲁青饲料公司为龙头,建立20个草粉加工收购点;在25个新建的规模养殖场中修建青贮池48座6.3万立方米,在2个饲草配送中心修建青贮池16座3.2万立方米。购置秸秆揉搓机、青贮收割机等饲草加工设备117台套。今年已向县外养殖场加工配送整株玉米85000余吨,县内青贮55000吨。预计2012年饲草青贮、加工总量达40万吨,比去年的16万吨新增24万吨,玉米秸秆加工利用率将达到44%,仅此一项玉米种植户收入将达到4000万元。
三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争取到项目资金1936万元,其中投资252万元的青海鲁青饲料公司、投资112万元的田鑫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投资112万元的益民养殖专业合作社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实施完毕,投资100万元的2012年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投资160万元的规模养殖场建设、投资290万元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投资200万元的农区饲草复种、投资150万元的肉牛肉羊倍增计划和投资140万元的农区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进度已过半,年底前可全部完成;投资300万元的2012年产业化项目资金已下达,现正在组织实施中。
2012年,投入项目扶持资金450万元,在青海广源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16个养殖场(养殖企业)实施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建设,在棚圈建设,饲养技术,规模效益等方面为周边乡村,乃至全县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提供了示范和样板,起到了积极地带动作用。
四是私营资本投入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以建促牧,拓宽了融资渠道。一些先富起来的建筑工队长、运输老板、餐饮业经理等,凭借自己交际广、信息灵、实力强的优势,积极回乡回村发展养殖业,为民和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畜牧业的融资渠道,建成了一大批规模养殖企业,近年来,有500多名从事其他行业的个体户回乡领办养殖业,总投资8600多万元。如总堡乡三垣村张永先,将自己搞工程积累的300多万元资金全部投向养殖业,建成了占地30多亩,羊舍21栋,存栏1000多只的肉羊规模养殖场和占地20多亩,猪舍6栋,存栏350多头的生猪规模养殖场;隆治乡桥头村荆秀芳,投资150多万元,兴建了存栏达240头的荆兴生猪养殖场;马营镇的马海、隆治乡的铁生福、巴州镇的铁芝兰等均依靠自己积累的资本投资兴办养殖场、发展养殖业,这些养殖企业大都成为骨干养殖企业,对周边的村、群众产生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全县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五是重大动物疫情零发生。投入90万元村级动物防疫冷链设备购置扶持资金,购置了冷藏车1辆,冷藏柜和冷藏包各323台,并发放到323名村级防疫员手中,重点抓好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5种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现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在70%以上。通过抓好免疫、检疫、普查、监测、消毒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的落实,有效地防止了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取得了全县重大动物疫情为零发生良好效果。
六是科学养殖水平日益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地畜牧惠民政策,结合省农牧厅开展的“百日千人”下基层、抓落实、促发展活动,加大科技推广和服务,使广大养殖户应用科学养殖的水平不断提高,品种改良、暖棚养畜、秸秆青贮氨化、疫病防治等一系列实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和细管冻精、性控冻精等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全县70%的农户应用了暖棚,品种改良继续朝“质优、量多”的方向发展。截至目前,今年共完成牛改0.53万头,同比增长6%;羊改7.83万只, 同比增长8%;猪改0.52万头,同比增长6%,畜禽良种率达68%,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44%。
七是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进展顺利。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工作涉及全县22个乡镇312个村,73664户农户348707人。因草原面积小、人口多,工作任务繁重,民和县及时制定了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实施方案、牧草良种补贴方案,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草原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转绘制图,档案整理及标示等工作,将全县草原联户承包到各乡各村和各户。截至目前,已下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平衡资金188.6万元,发放率为99.47%。发放一年生牧草良种补贴资金21万元。同时,利用多年生牧草良种补贴项目资金50万元,在新民、松树、李二堡、核桃庄4个乡镇的26个村种植紫花苜蓿1万亩。(编校:赵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