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把创业促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西扩东进”的总体方略和“做强金秋拾棉、做大西藏务工、做细进京务工、做响长三角地区、做精拉面经济、做好就地务工”的劳务输出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措施,发展劳务基地,狠抓技能培训,培育壮大品牌,劳务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创业促就业工作呈现出五大亮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逐年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61.0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6.02亿元。其中向新疆、甘肃两地输送采棉工13.4万人次,采棉创收3.7亿元。2011年,全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6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19亿元,比上年增加1.08亿元。其中,向新疆地区输送采棉工3.26万人,实现采棉收入1.3亿元,比上年增加1200万元;向海西地区输送采摘枸杞人员达1.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000万元。
二是务工技能明显增强。自2004年起,我县按照省、地要求,积极落实“阳光工程”、进城务工等技能培训项目,依托青海盛源工贸技工学校、青海计算机网络培训学校、民和县职业技术学校、民和宏达驾校、民和天龙职业培训学校等13家培训机构,先后开展了汽车驾驶、电焊、建筑、烹饪、拉面、缝纫、美容美发等26个工种的培训。截止“十一五”末,全县累计投入培训资金2225万元,培训农民工6.44万人,培训转移率达85%以上。其中,阳光工程培训2.52万人,进城务工培训2.26万人,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参加省内外职业院校技能培训5800余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7900余人,创业培训700余人,其它培训2200余人。2011年,共开展汽车驾驶、挖掘机、装载机、烹饪、缝纫、电焊等19个工种的培训,培训城乡劳动力6350人,其中政府补贴项目技能培训4130人,完成年计划的100%,培训后转移3720人,转移率达90%;完成城乡失业人员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1800人,完成年计划的 128.6%;完成SYB(为创业者、微小企业提供社会化创业指导服务)项目创业培训420人,完成年计划的100%;组织680名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参加了省内外职业院校技能培训。
三是创业促就业效果显著。2008年至2010年间,全县累计筹措小额担保贷款基金160万元,落实创业小额担保贷款3230万元,扶持476户创业者成功创业,带动近2000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其中,2008年筹集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10万元,落实10户30万元;2009年筹措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150万元,落实327户1360万元;2010年向地区申报605户,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落实139户1840万元。2011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21户,共3186万元,完成任务的106.2%。其中,为马场垣乡团结村和川口镇南庄子村120户省外拉面馆经营人员落实小额担保贷款1200万元。
四是岗位开发形式多样。近年来,我县以“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开发见习岗位等形式,千方百计开辟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无业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多渠道就业援助,让他们有业可就,有业可创,有钱可挣,有家可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缓解了就业压力。“十一五”以来,全县新增就业岗位7187个,四类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67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1%;再就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7906人,为2788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为2270名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各类税费318.72万元,支付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社会保险等各类补贴5429.96万元;失业保险年均参保单位达144家,年均参保人数7890人,累计发放失业金2282.29万元;开发大学生见习岗位1093个,残疾人协理员岗位61个,在服务型企业安置就业困难群体763人。2011年,全县新增就业岗位1618个,实现各类失业人员就业2112人,安置“4045”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120人,为2061名灵活就业人员解决了社保补贴。
五是劳务经济人行业日渐完善。“十一五”期间,不断转变劳务输出思路,积极探索,挖掘能人,开展培训,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成立经纪人协会,为全县劳务输出工作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有县级劳务经济人协会1个,乡级协会22个,其中劳务经济人2200多人,形成了县协会、乡镇分会和经纪人三级劳务输出联动体系,使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得到了充分有效发挥。截止“十一五”末,全县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达到2200多人,比“十五”末增加1600余人,累计带动输出农民工22.45万人次,占输出总量的36.76%,实现劳务收入11.7亿元,占劳务收入总量的45%。2011年,共有2520名劳务经纪人带领5.82万名农民工在省内外各行业务工,占输出总量的45.97%。(编校:李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