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了三川的民族文化,观赏了童话世界般的三川杏雨,现在我们去听听土族 “纳顿”的鼓声和号角,尽情享受一番土族“纳顿”的古老风采。“纳顿”是三川地区土族人民为庆祝丰收而每年举行的独特的传统节日。“纳顿”,土语译音,意为“娱乐玩耍”。每当夏粮收割完毕,小麦磨成新面,酿成家酒,纳顿节便开始了,人们以庙会的形式,来欢庆丰收,感谢“神恩”,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从农历的七月十三开始到九月十五结束,前后持续六十三天,堪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关于纳顿的来历,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很早以前,白塔寺(今甘肃境内)有一个木匠,手艺高超,远近闻名,皇帝要修皇宫,便召他去主持设计修建,后来皇宫竣工,皇帝一看,顿时被木匠的精湛技艺所折服,让其留在宫里。木匠不肯答应,皇帝便想暗害木匠,木匠看出皇帝用心险恶,连夜逃走。逃到三川,看到这里民不聊生,便义愤填膺,振臂一呼,举行起义,老百姓纷纷响应,迅速组成一支起义队伍。皇帝一听三川起义,就派人打探,木匠得到这个消息,随即吩咐士兵们把武器收藏起来换上长袍,手擎扇子、彩旗跳起“会手”舞来,一问当地人,回答说:“我们这里过纳顿,跳会手。”木匠起义是否成功不得而知,但过纳顿节从此流传下来。二是说三川地区过去十年九旱,难得有好收成,请文家寺(三川地区一座寺院)的喇嘛背着《甘珠儿经》转山诵经求雨,没有效果。后来有人从四川灌县著名的二郎庙背来了木雕的二郎神像,为其修建寺庙,虔诚供奉,说来也怪,那一年,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喜得大伙眉开眼笑,于是抬着供有二郎神像的八抬大轿,逐村转悠,一路上锣鼓喧天,颂歌声声,沿途村民伏地跪拜,烧香磕头,有些妇女拿不出什么贵重的东西来敬献二郎神,便将一些自做的香荷包挂在二郎神的脚前,穷怕了的人们盼来了丰收年,欣喜若狂,载歌载舞,从农历七月十三日起欢庆到九月十五日。从此,这一活动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的“纳顿”节。20世纪30年代时,土族知名人士朱海山先生为了使各村纳顿会与农忙时节互相不冲突,按夏粮收割早晚排列各村纳顿会的会期,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从收割庄稼最早的中川乡宋家村开始,在21个较大村庄依次轮流举办,每村一天,相邻两村互相欢庆,一直到九月十五在中川乡朱家村结束。
1949年以前,纳顿会一般在丰年举办,欠年不举办。从清明开始,各村老人、青壮年男子在村庙前举行祭祀,祈祷在神灵护佑下获得丰收年。所用祭物多为羯羊、公鸡。祭拜的对象是整个民和土族群众信奉的二郎神和本村的村神。祭拜完之后,众人将供物平均食用。然后在村庙前树起数个草人,寓其能挡冰雹暴雨。之后进行最重要的一项,选出七月纳顿会的总负责人其他负责人,称之为大派头和小派头。大派头只能选出一位,多是村里威望高的老人,小派头有七八人,多为干练的青壮年男子。大小派头们不但筹集当年纳顿会所需花销,而且在平时指挥田间管理,还要负责村庙内的日常供奉,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等。这种做法曾经对村落的安定起过积极的作用。“纳顿会”期间只是进行祭祀、歌舞娱乐、走亲访友等活动,很少有商品交易。现在开始有了物资交流。另外,原始、粗犷的面具舞“杀虎将”中,头戴牛羊面具,穿着战袍、挥舞双剑的杀虎将踏着猛烈急速的舞步,由一至两名男装女扮的“萨满”引导上场,同狼虫虎豹搏斗,直至制服。这象征着人类战胜自然,战胜灾祸的胜利。演出中观众还可上场与分演虎豹等动物的演员摔跤(土语称波科把日)。从这个节目中可以看出土族先民信仰原始的“萨满教”和崇拜牛图腾的原始宗教信仰。
“纳顿”是由前导、旗手、锣手、鼓手等组成的会手队伍和头戴面具的古典哑舞,以及跳“法拉”、迎神等主要活动组成的大型民间舞蹈(其中也掺杂不少传统体育活动如跳鼓等)。会手队伍有上百人乃至几百人组成。会手队伍的前导是十几至几十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最前面是几位手持古代兵器的老人,其后是手持箫管以及怀抱三角旗的老人。这些老人的后面是按照辈分、年龄排列起来的旗手和头戴红缨帽的锣鼓手。会手们手持箫管、彩旗、古代兵器,摇着纸扇、柳梢绿叶在欢快的锣鼓伴奏声中踏着优美的舞步前进。会手队每到道口、桥梁时,还要格外狂欢一番(意为过关)。两队会手客主队汇合时锣鼓齐鸣,大声高呼“大好,大(呀)好”,此时整个会场群情激奋,热烈欢呼。汇合后还要摆阵法,如“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八卦阵”“龙门阵”等。在跳会手的同时还举行向神汇报参加“纳顿”的村庄、人数及办会目的“搭头”;向神报告今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和“纳顿”会开始的“报喜”;唱颂神的功德的“喜讯”歌和意为将军练武的“打杠子”等仪式。据传,这是由古代军队欢庆胜利的庆典演化而来的,会手队伍象征着军队,跳会手活动表现了三川土族先民打了胜仗,大军凯旋,军民同庆的情景。从整个会手队的组成来看就像是一支古代军队。据传,大约在元代中期就有跳“纳顿”之说,到明洪武年间就很可观了。到了清代,其内容、规模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形式。1982年在中川乡美一村、峡口乡美二村调查时,一些年近八十岁的老会手说,据老一辈人的传说,“纳顿”队伍中持箫者为随军文官(也有说是军乐队),持三角旗者为中军传令官,持兵器者为将帅。其后按辈分、年龄排列的意思是按品级排列的旗手队伍。“纳顿”的伴奏只有锣鼓,这是古代军队必不可少的发令器具,有击鼓前进、鸣锣收兵之意,所持彩旗为古代军旗。在下川一村鄂家庄,上川积石峡口有两个大石洞,传说是元代成吉思汗西征时在三川的屯兵处,石洞是司令部所在地,石洞前宽阔的草滩是军队营地,石洞下面是放牧军马的地方。《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丁亥春,帝留兵攻夏(即西夏)王城,自率师渡河(黄河)攻积石州,二月破临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州二州”。据《佑宁寺志》记载,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之部将格日利特率领其部属到此”,上述史料记载与当地民间传说乡吻合,可以证明成吉思汗的军队曾在三川驻守。据传,三川李、甘、朱、辛、喇等土族是唐宋时期前来把守黄河天险的土司军队。元朝时,元王朝对土族首领以及部分留守黄河沿线的蒙古军士官分别授予官职,命其守卫黄河沿岸军事要塞。后在明初,三川的土族首领归顺明王朝。明王朝继承元王朝制度,对居住在三川的李、甘、朱、辛、喇等姓土司授予世袭指挥使,指挥佥使等职,分疆授地。这些土司士兵在三川,战时“据险守寨”,平时“讲武务农”。“纳顿”中还有别具一格的面具舞——“五官舞”,这是由五个男子分别带着五个不同人物的面具,装扮成五个元朝官员。据说,其中领头者为皇帝,其余四个为大臣。舞蹈的动作粗中有细,温文尔雅。据传这个节目是为了庆祝他们先民战胜敌人,平定江山的丰功伟绩而演的。综上所述,三川土族是一部分蒙古人与当地“霍尔人”长期相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成的,而“纳顿”是古代军队打胜仗、庆祝胜利的庆典活动演变成的庆祝丰收的庆典活动。
三川的“纳顿”中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跳面具舞。而面具舞中最重要的是“庄稼其”(即庄稼人)舞和“杀虎将”舞。这两个节目,一个开场,一个压轴,三川土族视为根本。其中哑舞剧“庄稼其”是表演一位老农教子务农,传授农业生产技术的经过,情节完整,人物性格分明,舞蹈动作细腻别致,内容生动,富有情趣。剧中父亲熟知务农行道,而母亲、儿子、儿媳却一窍不通,笑话百出:“反架格子倒挂犁”、“倒架牛”、“反犁地”等情节,这说明了土族先民是从游牧生产方式演变为定居务农和当地“霍尔人”通过元军中的有一技之长的人中学习接受先进生产方式的过程。原始、粗犷“杀虎将”中,头戴牛头面具,穿着战袍,挥舞双剑的杀虎将踏着猛烈急速的舞步,由一至二名男装女扮的“萨满”引导上场,同狼虫虎豹搏斗,直至制服。象征着人类战胜自然,战胜灾祸的胜利。
在“纳顿”中还有一些反映三国故事的面具舞,如“三将”(刘、关、张)、“五将”(刘、关、张、曹、吕)、“关王”(关羽)等。这些哑舞剧,主要歌颂关羽为主。其流传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丰收而谢神唱戏,感谢神佛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二是据传清雍正自称为刘备转世,为维护其统治,借此表白义气,下旨全国修庙供奉关羽,这样“纳顿”中掺杂了颂扬关羽的面具舞。据传说和族谱记载,明末清初一些汉、回等民族山西、陕西、南京、甘肃等地迁入三川与土族杂居通婚而融合于土族之中,“纳顿”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深,这两种传说都有可能。
“纳顿”中还有一些重要内容和程序,即“跳法师”,土语称波里和跳法拉。这些活动除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之外,还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功能。重要的是可以依此为据考察研究土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遗风。据了解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古代信仰原始的“萨满教”。《土族简史》说:吐谷浑原为徙河(今辽宁省锦县西北及义县境内)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公元四世纪(西晋永嘉末年)在其首领吐谷浑带领下,西迁甘肃南部河青海东部地区,逐水草放牧,并建立吐谷浑国。这就说明了在元军未进三川之前,三川土族先民就是吐谷浑西迁时所留下的一部分“霍尔人”。现在土族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仪式还有“萨满”来主持。后来由于喇嘛教、道教传入三川而取代了“萨满教”,但还是保留了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遗风。
纳顿节首先是在收割庄稼最早的宋家村开始。当纳顿节到来时,在外工作学习的游子陆续归来,每家每户打扫庭院,炸油饼、酿酒,给小孩穿上节日服装。选出的大小派头们进行筹备活动,如扎帐房,向每家每户化缘(烟酒钱财及大蒸饼),用来招待外村的来客。可容纳百人左右的白布帐房坐北朝南扎在会场最顶边,帐房表面的四角镶嵌云水图案,中间镶嵌五只蝙蝠和鹿等图案(意为五福捧寿)。扎好帐房以后,大小派头到本村庙内将本村保护神(每个村的村神不尽相同,有龙王爷、娘娘、黑池爷、先生爷等等)请到帐房内,供在香案上。纳顿节前一天凌晨四五点钟,大小派头们抬着八抬大轿,敲锣打鼓到朱家村去二郎神神像。当二郎神到来时,本村的村神也要抬出来,以示迎接。二郎神的像供放上位左边,村庙的神如同主人,供放在下位右边作陪。这时全村每家每户都派几名代表提着自家炸的油饼,蒸的大蒸饼,酿的家酒,来跪拜迎接。一些发了财,交了好运的人牵着羊,抱着鸡向二郎神或村神还愿,感谢神恩。当神像供放在供桌上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村的人都要烧香、点烛。
一些人送完供礼,陆续离开纳顿会场,回到家中,便忙着到祖坟上给祖宗敬献新粮做的糕点、酿的家酒。
第二天早晨,村中每家都派几个人端着蒸饼和纸“钱粮”来到纳顿会场给神磕头上香。并且,在距帐房一百米处树立起各家所带的一二丈长的木杆,在杆顶上升起一丈长的“钱粮”,杆中间绑上一包香以表示祭天。饭后,男人们忙着去纳顿会狂欢,妇女们忙着准备来客的饭食。与此同时,纳顿会场中大小派头们也忙着烧水熬茶,摆桌上酒,准备迎接本村老人和外村来客。一切就绪后,大小派头们敲锣打鼓。村里一些准备去狂欢的人听锣鼓声,赶到会场参加上百人组成的“会手”队伍。等人员到齐后,全体跪拜在神像前磕头上香,感谢神保佑今年的庄稼获得丰收,祈祷来年也风调雨顺。这时,大派头说一些感谢神灵的颂词颂句,念“嘛呢”的老人也在诵经颂神。拜完之后,一些年事很高的老人在帐房中喝茶饮酒,其余的人开始狂欢。一些爱热闹的老年男子头戴礼帽,身穿马褂,手擎柳条或彩扇之类道具,跳在队伍的最前面,后面的中年男子,头戴红缨帽或柳圈帽,身穿长衫,腰系红绸带,变换着花样动作敲打锣鼓,有“鹞子翻身”,有“丹凤朝阳”。队末的少年男子擎着彩旗,模仿大人的舞姿也在狂欢。
这时走亲访友的、做生意的从四处感到纳顿会场,整个纳顿会场的人顿时多起来。会场外的路上车鸣马嘶,各种摊点鳞次栉比。一些外村的老人不管认识与否,都被请到帐房中喝茶饮酒,吃大蒸饼。等到中午,邻近的村庄也组成“会手”队伍前来庆贺。当两个队伍会合时,鞭炮齐鸣,锣鼓齐奏,众人高呼“大好”,把节日的狂欢推向高潮。
这时候纳顿会即将结束,请来的“法拉”焚香跪拜,摇着法器跑向挂着“钱粮”的木杆,将一条条“钱粮”抢下来,缠成团,拖到帐房前大香炉旁点燃祭天,而且两腮插着两把至十二把二十厘米长的尖刃钢刀,称为“上口签”,只有烧完这些“钱粮”,才能将“口签”拔出。此现象被当地土族群众认为是神灵附身。至此,该村的纳顿会正式宣告结束。本村的大小派头们拜送二郎神出村,邻村的大小派头们抬着八抬大轿将二郎神请去,准备第二天本村的纳顿会。此时凡参加会的人都可分到一块蒸饼,他们相信吃了这蒸饼可以消病强体,所以都带回家与全家人共享。
村里的人家在吃饭前也派名男子到祖坟祭奠。
晚上八九点钟,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提早休息,第二天还要去邻村走亲访友,参加纳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