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今日民和
东方庞贝--喇家遗址
来源:    时间:2015年02月14日    
喇家遗址位于官亭镇1.5公里处的喇家村。总面积25万平方米,目前发掘出的约800平方米。据考证,该遗址属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喇家遗址是一处史前文明灾难性遗址,因70年代在平整土地时出土了大量的齐家文化玉器而被发现,是一处以青铜时代早期的齐家文化内涵为主,多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等不同时期文化内涵的大型聚落遗址。当时因种种原因未被挖掘。然而,1998年秋季,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王仁湘和他长期的搭档叶茂林探寻西北地区古文明的发育情况时,官亭镇作为此行路过的一个驿站,但这短暂的停留却揭开了埋藏在地下几千年的秘密。起初喇家村村民挖土耕地时都会挖出零散的人骨、碎裂的陶片、瓷片,村民都惶恐这些不散的阴魂会带给自己不幸,这引起了王仁湘老师们的关注。
在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中,黄河上游西北地区一直贫穷落后,文明不发达。然而,喇家遗址出土的文物预示着这里曾经闪烁过文明的夺目光彩。乐都柳湾是彩陶的故乡,青海省博物馆有一面柳湾彩陶墙,展示的彩陶形态各异,纹饰精美,经专家鉴定这些彩陶都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喇家遗址出土文物与柳湾彩陶相印证,更有理由让人们相信黄河上游存在过史前文明。已有考古证明来看,4000年前左右中华古文明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地区人类活动却突然消失了。但黄河下游早已培育出早期的城市文明之后,这儿才出现散乱的游牧民帐篷。是什么挡住了文明的车轮,把西北地区的早期文明甩出了历史发展的中心舞台?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2006年新建的喇家遗址展示厅。建筑面积523.36平方米,看这些灾难性人体遗骸,以妇女儿童居多,其中只有2具是成年男性遗骸。最多的房址中发现了14具遗骸,其中一具为成年男性的遗骸,两具为成年女性的遗骸,其他均为未成年儿童的遗骸。发现的房址都呈窑洞式,洞口朝北。其间有1000年的断代,据考证是地震、泥石流等引起的灾难遗址,在此房址的西面发现了上百条地震的裂缝,最宽的有1米左右,而且有泥石流灌没的迹象。整个喇家村落都属于遗址范围。
出土的陶器、铜器、骨器、石制品、玉器等器物种类较多。其中出土了4000年前先民们用谷子和黍子混合做成的面条,结束了面条起源于意大利的争议。出土的巨型玉刀,长35cm,宽15cm,厚0.5cm,上面有圆孔且在第二孔处断裂,而古代都以奇数为首,据此推断,这把玉刀至少有三个孔,那么整把玉刀最短也有70cm,而且根据加工细度来推测,史前喇家已有社会分工,阶级分化的人类聚落。而玉刀的来源将勾勒出另一景象,喇家村没有玉矿,有些出土玉器是本地产的,但是诸如出土的白玉、羊脂玉可能从新疆和田运过来,4000年前西域和田的商人从昆仑山前出发,到格尔木汇集当地的玉商,到达中原。而喇家村则成为当时一处玉石积攒地,一部分玉料留下后向中原扩散,这条玉石之路比丝绸之路早2千多年。因该遗址发现了全国绝无仅有的史前地震、泥石流、洪水等综合灾难遗址而被称为东方的“庞贝城”。
黄河磬王是喇家遗址最惊人的发现。长91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呈长方形,有琢制的穿孔以便于悬挂,边缘有象征性的刃部。是仿制同时代长方形石刀的形状制成,与传统所见的弓背形曲尺形磬不同。按照喇家遗址的发现来看,石磬的形状应当与生产工具有些关联,脱胎于齐家文化的石刀。石磬的另一个令人激动的新发现是它的构形符号黄金律,这说明齐家文化居民制器时已有充分的美感,石磬的造型与大小并不是随心所欲确定的。此磬形制巨大,制作精致,根据金文和古籍记述,依照商例称为“特磬”。它是王室和诸候专用的重器。特制巨形磬是社会高层使用的礼乐器,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的象征。专家以此推断,喇家遗址是一座重要的城堡,曾居住过当时社会的王公贵族,已具有相当高的社会政治结构。
喇家遗址取得一系列的新发现。其中大型环壕、广场、面条、壁炉、玉器等,为专家们认定喇家遗址曾是中国早期国家——夏朝活动的核心地带以及齐家文化时期地区的权力中心和重要的古城堡提供了重要证据。专家认为这些大型环壕功能就象内地考古发现的护城河一样,用于防止外敌入侵。由此可判断,环壕是遗址等级的体现,环壕的发现还为遗址内社会结构、文化发展等相关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祭祀天地,沟通人神是一种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精神活动,早在4000年前左右也就是中国新时期晚期,喇家村存在史前人类活动,而且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