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和县立足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营造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着力培养文化产业增收点,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势头。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2009年以来,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建成乡镇文化站8个,农家书屋67家,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98个,实现了“县有馆、乡有站、村有室”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二是文化保护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2004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三届青海省土族安召纳顿艺术节。2007年6月,土族纳顿代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邀进京演出。2008年8月,在我县召开了首届土族文化暨民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为满足广大群众对纳顿文化艺术的需求,先后制作了《彩虹飞落的家园》、《三川地区二郎神装脏仪式》等反映纳顿原始韵味的光碟,出版了《纳顿艺术研究论文集》和《财宝神》等著作。组织创作编排融现代元素与纳顿文化为一体的土族舞蹈节目《黄河岸边的土族人》,获得海东地区2011年庆元旦文艺演出一等奖。三是“花儿”文化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在规范峡门端午节花儿会、七里寺六月六花儿会等民间花儿演唱的基础上,县文化部门每年举办“花儿”演唱及创作培训班,促进了“花儿”演唱活动的蓬勃开展。文化工作者搜集整理 “花儿”曲谱,《民和“花儿”新编》初稿已完成。四是刺绣产业不断壮大。坚持“先易后难,先引导后规范”的原则,通过组织人员赴省外考察学习、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快发展民族刺绣,使从事刺绣的人员达1500余人,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2010年选送的“民和平绣”作品先后参加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三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节与文化遗产博览会等一系列展会活动,扩大了影响,得到了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