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金显花 通讯员 岩子
初冬时节,马家河村,草木凋零,寒风瑟瑟。
11月中旬的一个午后,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马家河村脱贫户马兴林老人搬迁后的新家里,屋内烤箱里的炭火烧得正旺,暖意融融。
马兴林老人转身走到锅台旁,把一个水壶放在锅台旁的水龙头下,阀门一拧,自来水哗啦啦地流出。“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好政策再就说不完啊……”看着锅台旁的水龙头,马兴林老人感慨万千。
年逾古稀的马兴林是民和县西沟乡马家河村人,曾经居住在马家河水库西侧的一个山梁上。马兴林回忆说,以前居住的庄廓里有几间老旧土坯房,没有自来水,吃水要用扁担到一条山沟沟里去挑,往返一趟需要一个多小时,遇上雨雪天气,路滑就更不好走,吃水非常困难。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西沟乡党委、政府在党的易地搬迁政策扶持下,对马兴林所在的山头上80多户农户实行了易地搬迁,其中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只缴纳了1万元,就住进了搬迁新村宽敞明亮的新房。而马兴林就是这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宽敞明亮的新房,灶台旁边的水龙头,屋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所有这些让马兴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仅靠“输血”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造血”。西沟乡党委、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2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支持下,村里建成了600多平方米的养殖暖棚,棚内分隔成18个养殖小圈栏,免费提供给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产业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马兴林依托养殖暖棚内的小圈栏,不等不靠,饲养了2头牛、3只羊,今年出栏1头牛、4只羊,收入1.6万多元。不仅如此,马兴林和老伴儿每年还能领取7000元的低保金和8400元的养老金,这样加起来年均有3万余元的收入,老两口过日子已不成问题。
除了18户建档立卡脱贫户,村里还有7户五保户。对此,马家河村“两委”在搬迁新村内集中修建了7间“公寓”,免费供7户五保户居住,让他们老有所居。
据马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海浩介绍,这些“公寓”房属于村集体所有,五保户只有免费居住权,五保户亡故后,房屋留给新增的五保户居住。海浩说,他还自筹3000元,在“公寓”附近修建了一处公共厕所,解决了7户五保户“如厕难”的问题。
今年73岁的五保户马梅言感慨说,他和老伴儿分得了2间住房,虽然不太宽敞,但已经够住。她说,能过上今天这么好的日子,从心底里感恩党、感恩政府。
饮水思源。在村口立着一块党旗形状的水泥牌子,上面写着“搬迁致富感党恩”七个黄色大字,时刻提醒村民不忘党恩。同时,村里还建成了简易的村史馆,通过图文展板、实物展陈,教育后辈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脚踏实地,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拼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如今,走进马家河搬迁新村,路更通畅了,房子更漂亮了,吃水更方便了,老百姓的笑容更灿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