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预算/决算 > 财政信息公开
民和县2011年决算说明和分析
来源:    时间:2012年11月06日    
2011我县财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地对财政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执行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收支预算,通过完善机制,强化征管,不断提高了收入质量水平;突出以人为本,优化支出结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了对“三农”、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保障水平;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财政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促进和谐民和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障,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25083万元,比上年140812增长59.85%增加8427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345万元,比上年增收7731万元,增长72.84 %;税收返还性收入1938万元,比上年增加67万元,增长3.58 %;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62491万元,增加11988万元,增长23.74%专项补助收入139596万元,增加61772万元,增长79.38%。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34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44.04%,比上年增收7731万元,增长72.84%。其中,增值税完成946万元,完成预算的146.44%,同比增长107.91%,增长491万元;税收收入完成12900万元,完成预算的125.05%,同比增长51.71%,增收4397万元;非税收入完成5445万元,完成预算的225%,同比增长157.93%,增收3334万元。
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20384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7.62%,同比增长53.94%,增加77218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967万元,完成预算的99.71%,增长38.29%;公共安全支出5649万元,完成预算的98.78%,增长24.56%; 教育支出57128万元,完成预算的129.29%,增长60.58%;科学技术支出127万元,完成预算的98.45%,下降37.1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27万元,完成预算的99.54%,增长25.7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120万元,完成预算的83.71%,增长13.3%;医疗卫生支出16906万元,完成预算的82.21%,增长28.24%;节能环保9120万元,完成预算的99.53%,下降18.0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711万元,完成预算的 33.69%,下降60.32%;农林水事务支出47865万元,完成预算的99.98%,增长70.73%;交通运输支出2496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84.07%;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447万元,完成预算的100.84%,增长3.88%;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1003万元,完成预算的 102.14%,增长6.14%;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273万元,完成预算的96.13%,增长4.2%;住房保障支出33207万元,完成预算的87.42%,增长207.7%;其他支出820万元,完成预算的28.5,增长62.38%。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执行情况
2011年政府性基金收入2393完成万元,减少4442万元,下降64.99%其中政府性基金县级收入完成1155万元,减少5158万元下降81.71%专项补助收入179万元,减少343万元,下降65.71%。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733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80.49%,减少5168万元,下降74.89%。其中:教育支出完成6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90万元;城乡社区事务完成1373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06万元;其他支出103万元。
(三)预算外资金收支执行情况
2011年预算外资金收入完成920万元,主要是教育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行了专户管理和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支出完成969万元。
二、2010年所做的几项工作
2011年从促进全县财力稳定增长,保障经济社会继续协调发展为目标任务,努力克服财政收支因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强化收支管理,建立完善资金运行机制,确保了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和重点支出需要,主要抓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收入,实现财力增长。2011年,始终坚持把抓收入、增总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全力促抓组织收入,使收入总量和增量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一是加强组织地方税费收入。进一步完善收入征管机制,结合县域经济增长点和税源实际,合理确定收入增幅和目标任务,明确了各征管部门的收入目标责任,同时,继续完善收入代征代扣等管理机制和纳税评估体系,促进了税收依法征管和应收尽收;进一步强化收入征管措施,继续加强与收入征管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注重加强对税收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等重点税源的有效监控,加大对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时限性税种的征管力度,及时开展税收清理检查,严防税款的漏征漏缴;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继续严格执行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将非税收入全面实行收缴分离,纳入综合预算,加快了非税收入入库进度。二是切实加强专项资金争取工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全力争取上级财政部门支持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优化支出结构,把保民生、促发展作为财政支出重要任务。一是着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将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寄宿生非寄宿生补助等资金及时按标准落实到位,有效支持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落实了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落实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政策等。全年教育支出达4384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23%,比上年增长23.25%,增支8270万元。二是着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继续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的基础上,优先落实提高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五保供养、优抚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全面落实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及待遇补助,落实了孤儿生活救助政策,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规模,促进就业。全年完成社会保障和就业类支出达2596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25%,比上年增长32.97%,增支6438万元。三是保障落实医疗卫生支出。在继续坚持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补助和报销比例,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等政策的同时,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落实相关政策机制,落实相关配套资金共2100万元,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全年医疗卫生支出达1990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6.80%,比上年增长51%,增支6723万元。四是进一步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年完成农林水事务支出达4786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98%,比上年增长70.73%,增支19829万元,重点支持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等建设。其中,投入4200万元推广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35万亩;投资2453.88万元实施前河、转导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等7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五是积极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廉租房、棚户区住房改造和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住房保障支出已达36388万元,完成预算的95.80%,比上年增长237.18%,增支25596万元,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继续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有效控制了公务购车、公务接待、会议经费、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实现了“三公”经费的零增长。
(三)深化财政改革,创新财政管理。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部门基础数据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动态管理机制和定员定额预算编制制度。二是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总体要求,将非预算单位的拨款也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的全覆盖;按照 “完善操作,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确保安全”的原则,结合财政应用支撑平台系统,建立推行事前有效控制、事中有力监督、事后跟踪问效的资金支付使用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动态监控的威慑、警示、纠偏、规范作用;根据上级财政部门关于深化国库管理改革的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管理暂行办法,并与三家代理银行签订了《公务卡代理协议书》,为今年起推行公务卡奠定了基础;按照国库改革的要求,在地区财政局、用友软件公司和邦德公司的指导下,搭建了财政应用支撑平台并开展了相关培训,截至目前,应用支撑平台系统服务器等硬件设施的安装、软件基础数据的维护及测试运行工作已全面结束,开始实施与原集中支付系统的双轨运行。三是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2011年,共清理撤销财政专户10个,财政专户由清理整顿前的24个减少为14个,并将其统一移交国库管理,加强了资金的安全运行。四是全面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按照“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调控”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非税收入征缴管理,除教育收费未纳入预算管理外,其他各项行政事业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全额纳入了预算管理。五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改革。政府采购监管和执行实现机构分设、职责分离,加强了采购监督,完善了采购管理机制,在保持2010年政府采购范围的基础上,去年将部分农资类项目纳入了政府采购范围,扩大了采购规模,全年完成政府采购额6025万元,比上年完成采购额3287万元增加2738万元,增长83.3%,节约资金529万元,资金节约率为8%。六是进一步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改革。根据去年8月省财政厅召开的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改进农牧区民生服务工作会议精神,县上及时成立乡镇财政改革领导小组,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乡镇财政职能定位,设立了乡镇财政管理机构,理顺了乡镇政府财务管理体制和民生服务工作程序。从去年10月起,将县级财政代理的乡镇政府日常收支会计核算业务及财务审批权返还给了乡镇。民生服务工作方面,已按民生直补资金发放部门和发放形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类,现已形成 “乡镇政府管服务对象底册、县级主管部门管审核、县财政管资金拨付、银行管 ‘一卡通’ 发放”的服务格局,同时,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投入5万元将种粮直补、退耕还林补助等15种涉农补贴编制成《财政涉农补贴宣传手册》,并印制3万册发放给了广大农户,为今年实现民生服务事项“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卡通”发放等高效便捷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奠定了基础。七是清理核实有关债务。根据省综改办《关于上报清理核实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联合审计部门,对我县2005年以前所形成的基层政权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乡村垫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方面的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3712.4万元,进行逐笔逐项登记造册,审计认定后已上报有关部门。同时,配合教育、卫生、审计等部门清理核实并上报了我县普通高中债务1.99亿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444万元。
(四)强化财政监督,确保资金安全。一进一步规范财政检查工作程序。严格按照财政部《财政检查工作办法》的规定和要求,联合监察、审计等部门,对玉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资金、2010年上级下达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等民生和重点专项资金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共涉及资金3.03亿元,查纠了挪用专项、支出不合理、财务管理不规范等违纪违规行为。二是开展专项资金效益评价活动。对2010年实施的设施农业建设工程,隆治乡旱沙西瓜基地节水灌溉建设工程、畜棚建设工程、马场垣乡杂果经济林示范基地节水灌溉建设工程,马场垣乡金星、团结两村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工程等重点项目开展绩效监督,检查共涉及资金5267万元,从项目资金绩效监督来看,项目资金管理规范,项目综合效益较高。三是加强票据检查。对县本级2009-2010年组织非税收入和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执收执罚单位票据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强化了财政票据使用管理。四是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认真执行《民和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房屋出租统一管理办法》,全面完成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积极推进和完善国有资产信息系统管理,为全面实现国有资产动态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五是选择了公安、就业、川口镇等6家单位开展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总之,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的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目前全县工业经济回升基础仍然薄弱,工业产值增长缓慢,基础税源不足,税收增长空间狭小,加之结构性减税因素影响,对财政收入增长制约性较大,财源培植和保持收入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由于县级财力有限,财政支持全县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以及支持投融资等方面的后劲还不够足,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迅速增长的财力与个别预算单位和乡镇财务管理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财政监管的任务越来越重,财政监管力量显得比较薄弱,监管成效不太明显
二、2012年财政工作重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县乘势而上、促进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财政工作仍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收入方面,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扩大内需,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提高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增收,财政增收难度会加大。支出方面,上级财政在加大保障教育、卫生、社保、文化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支出的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支持民生政策提标扩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将不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按照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总体要求,2012年我县财政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围绕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建设,继续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重视财源培植,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根据财政工作总体要求及对县域经济形势的分析和把握,2012年财政工作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财力保障水平,扎实抓好收支管理。
1、狠抓收入组织工作。从现在起和税务部门认真分析收入形势,做到早谋划,早着手;进一步完善收入征管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及时分解任务,多方挖掘增收潜力,完善收入代征代扣等管理机制和纳税评估体系;进一步强化收入征管措施,加强与收入征管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加大税收监督检查,严防税款的漏征漏缴;要加强专项收入组织,重点抓好土地出让收入、排污费、水资源费等专项收入的征收管理,确保及时足额入库;要加大政府性基金征收力度,对事关教育、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专项基金,要高度重视,确保征管到位。
2、全力做好项目争取工作。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和我省东部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机遇,找准切入点,加强协调联动,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争取项目,力争国家和省上的各类补助持续增加,确保全县财力稳定增长。
3、进一步完善预算支出管理机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执行预算,防止随意调整支出科目和挪用财政资金现象的发生,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率。
(二)加大改善民生投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切实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投入的“两个占比”,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支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努力提高生均经费水平;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并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支持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
2、切实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切实落实好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政策,落实城乡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政策;健全村级卫生室运转管理机制,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促进计划生育相关政策落实,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目标的实现。
3、促进文体事业发展。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文化发展繁荣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文化惠民、文化下乡、文化遗产保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围绕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体育运动训练基地和群众性体育运动场所建设。
4、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新农保、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各类社会救助政策补助标准,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切实落实财税、小额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及社保补贴政策,支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规范完善特定就业、公共就业服务、公益性岗位等措施,进一步扩大职业培训,重点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工作。
5、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认真落实好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廉租房、公租房、农村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国有工矿区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补助资金的同时积极落实县级配套资金,并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
6、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全面落实财政支持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政策措施,提高村级组织和社区运转经费补助标准,建立基层干部和党员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流动人口、特殊群众、宗教寺院、治安综合治理和乡镇政府民生服务管理创新等工作,支持“文明民和”建设,改进和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支持食品药品、公共安全等相关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增强财政内生动力,深入推进财政改革。
1、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编制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切实减少代编预算规模,上级财政提前通知的转移支付指标,全额编入年初预算,进一步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完善定员定额标准制度,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等数据的动态管理,逐步建立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夯实部门预算编制基础工作,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推进和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加强用款计划和用款额度管理;加快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逐步扩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范围;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严格控制预算单位银行专户,逐步将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纳入监控范围;积极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争取今年底实现所有预算单位全覆盖。
3、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强化项目预算执行审核,推进政府采购配置标准与资产经费标准相结合,严格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管理,加大对执行集中采购目录以及公开招标情况监督检查力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4、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改革。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加大软硬件建设,加强人员指导和培训,确保民生资金“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个出口”支付、“一卡通”发放,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
(四)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强化财政监督职能。
1、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完善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强化对各部门重点项目、民生项目等支出的绩效评价,将预算安排与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挂钩,注重考评结果运用。加快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促进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
2、要继续加强支出管理。高度重视支出管理,将加快支出进度贯穿于全年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早规划、早预算、早安排,继续通过垫付资金、提前预拨等措施,切实加快支出进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落实责任,将部门支出预算执行进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作为第二年编制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督促各方面提高支出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控制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实行零增长,严格控制预算追加,维护预算严肃性;加强业务指导,强化对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资金管理及业务指导,加大对主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切实督导管好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有效遏制铺张浪费行为。
3、加强财政资金监督。健全监督机制,积极构建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既相互配合,又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协调运作的监督检查联动机制;围绕财政支持政策,针对财政支出的新形势,加强与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的联系,统筹监督力量,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加大对民生及重大专项资金、部门预算执行、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4、要积极推进阳光财政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逐步细化公开内容。适时做好 “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公开工作,推进重点民生专项支出公开。加强对同级部门预决算公开工作的督促和指导。
(五)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1、继续抓好干部学习教育。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的要求,狠抓干部的学习教育,创新干部学习教育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学习教育制度,切实制定学习计划,充实和丰富学习教育内容,创新学习教育形式,认真组织和引导,加强督察和落实,切实提高财政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优化干部队伍理财知识结构。
2、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要高度重视把转变机关和干部作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加强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加强调研,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继续坚持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做实、做细各项财政工作。
3、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加强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例以及各项政策法规的深入学习,加强干部职工的廉政教育,自觉提高干部职工的党风廉政意识,增强法纪观念,增强财政队伍拒腐防变能力。